【週日聊媒體】英國的抵制媒體仇恨運動:廠商撤廣告有用嗎?
還記得小時候的(假裝)美好時代,媒體是值得信任的,報紙上寫的都預設可以相信,然後也會認真去聆聽電視新聞裡主播的認真報導。雖然長大之後回想:那可能都是一種政治宣傳、也就是英語裡面的「propaganda」這個字。然後先是報禁解除了,媒體開放了,接著又是網路時代的資訊爆炸,是不是比較容易有平衡報導,然後又可以信任媒體了呢?
完全沒有這回事。網路資訊爆炸只是繼續放大了:你根本不知道你看了什麼新聞,這個千古不變的疑惑。先不論是不是有川普口中的「假新聞」、或者英國公投與美國總統選舉如何被社群網站給破壞了民主,這些離台灣人都有點遠;我就只想說:看看 Line 群組裡面的長輩謠言轉載之快速,Facebook 上同溫層的偏頗觀點如何一路被傳下去。然後我就想起,上禮拜花蓮地震的時候,我特地連Youtube台灣直播新聞回去看,看到女主播結結巴巴地說:「大家看這個畫面,裡面的人穿的衣服背心(花蓮縣消防局),所以我們知道他們是消防縣的人,也確定了這次地震發生在花蓮...」
那英國會比較好嗎?
一點也沒有。今天要講的,就是英國每日郵報被撤廣告的故事。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已經是惡名昭彰地創造聳動新聞、來增加售報率,老早就被維基百科列為:不能引用的不可靠來源。這一次他們的專欄作家,大拉拉地批評英國跳水好手湯姆戴利跟同性伴侶的情人節曬嬰兒超音波照片,被認為是一篇很恐同的報導。於是「停止贊助仇恨」活動就點名了,還有哪些廠商在每日郵報上登廣告,然後一個親子休閒中心、還有南倫敦的展演中心,都宣佈停止在每日郵報刊登廣告。而在這之前,樂高玩具以及另外一家文具廠商,也因為類似理由不再在每日郵報上辦促銷活動,而維京鐵道公司也短暫停在車上銷售每日郵報。
詳細新聞可以看BBC報導:
http://www.bbc.co.uk/news/uk-43093154
但是這樣的抵制有用嗎?老實說,我認為還沒有看到效果。為什麼呢?根據2017年的統計,英國這種譁眾取寵的報紙,包括每日郵報跟太陽報,流通率都遠遠超過其他認真的報紙,反而我覺得常有深度好文的衛報或金融時報,都在曲高和寡的那一端掙扎著。
所以,回過頭來看,在台灣你也看著譁眾取寵的報紙與媒體嗎?然後更難的是,台灣沒有BBC新聞這種稍微比較可以信任是中立的報導,看那個公視集團的亂象。所以如果在台灣不在網路上,看一些有中文網站的國外媒體,只是繼續看著洗腦式的新聞台,或者在 Line 群組與 Facebook 牆上看同溫層轉貼的新聞,那麼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去取笑:躺在床上喝健怡可樂、看新聞發推特的川普總統呢?